88书吧

繁体版 简体版
88书吧 >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> 第五卷 第二十九章 参禅开悟2

第五卷 第二十九章 参禅开悟2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天力灵示:世间很多人不得觉悟,是因为有我相,自己的物质现象没破除。再往后走,很多人难以破法相。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包括修行的人,他有一个法相在。他不知道法也是虚妄的,而他认为法是真实的,所以往往就死在里面。教条主义,僵化主义,往往做什么都不能做。

所以凡人会怎么样?所以叫你不要去学佛,也不要去学道,也不要去学什么善,因为学了以后不如个正常人。正常人他什么都敢干,正好达到了禅的境界,因为禅的境界就是什么都不住。但凡人的特点他有我执。虽然没有法执,但有我执。因为有我,而有痛苦、幸福、短暂的烦恼,不断地纠缠。所以他们了不了生死。但他们好在没法执,所以什么都敢干。这种人往往跟有法执的人相比,他们会干得很好。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一些不学好的人,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,做事业也能做大。

它说一切皆空,我法皆空。所以一定要进入到禅的里面。真正可以进入到禅的里面,而且必须体验到空性,否则你的法执会让人看得一目了然。只有学禅的人,他不着一门,所谓叫“万行门中不舍一法,实际理地不染一尘”。他无“法”,他一切皆空。该到什么时候用什么法,该到什么时候用什么力,都用得恰到好处,而且又无我执,又无法执,因为他为的是这个整体,只有这样才能穿透障碍。我们叫做:从“理法界无碍”跳到了“事法界无碍“,从”事法界无碍“再进入了”理事法界无碍“,而从”理事法界无碍“最后达到了“事事无碍”。在他脑子里什么都没有,这就才叫空相,叫空性啊。这种人再回到社会上来,他就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。他跟那些人就玩了,但是你有我执,我没有;你没法执。我也没法执,就会运用自如,游刃有余。所以从一开始的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,也就是有我执,进入了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,但是这里有法执。可是这样不够,我反过头来,我既没法执也没我执。所以又进入了看山还是山。看水还是水。这种再次回转。气象就不一样的。但是这一点,人很难越过,很难越过。要么在我执里,要么在法执里。人生啊一辈子,一生就完了。

多少个修行人,在法执里出不来啊!所以你不见空性,怎么能出来呢?五祖说过,“不见空性,修法无益”,点的就是这个事儿。法执太重。至于学法有什么好坏?学法没有好坏,关键是你能不能透过,能不能一心一意。而一心一意也不算什么。那只是一个必然的阶段。把它也透过,你要真正证得了空性。它是要你真正证得的,和整体融为一体的整个瞬间。所以把这个才叫着大死一次。你不大死一次,你怎么能见得空性呢?而这些都不是说的,都不在说。都是在你做的。

空性体现,就是心无挂碍,无挂碍就没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。这个时候再读心经看,“世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”。因为这个在心经里是永恒的,说“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”没有意识,因为你在一心一意这个状态下,任何东西它左右不了你,并不是真正没了。如果真的没了,你在哪里?你怎么还动脑呢?你要是不动脑了,那就和死人一样,还要你干什么呢?到了这个时候,禅宗里,叫:“反过身来”,叫“大机大用”。很多人一用功一下子就用死了,有的人很可惜,本来是个好苗子,入进去,弄得整天在一点上出不来,因为没有体验到整个全体,由一点而入全体,实际这个全体指的就是觉照。就是在一点用功的时候有个觉照,这个觉照会在整体之中觉照,所以永远要在一点上用功,而在整体上着眼。

做任何事情,他就不会执着了。因为执着的人,说明在一点上用功没有真正用透,只认为用功就行了。而真正用功的人,在一点上用功的同时有一个觉照是在全体之中把握。他做任何事情的时候,虽然在一点上非常用功,而在整体上把握得也非常好。所以来回透过,来回都要透过!

如果你觉得这个东西非常玄妙,那就是没有好好用功。对于用过功的人来说,这个东西根本就是一个现实,就非常平平常常的一件事。做这件事的时候,每个觉都在其中,每一念都能了知,同时大千世界都在整体之中。也就是所谓森罗万象,无不林立。但你又是一念自在,不为那些名名利利所动。这个时候你用功,才说是用到点上了。

人做选择,永远不能用物质和情感做人选择的标准,而永远用了生死,了烦恼,也就是道的标准,选择和决定一切作为你的人生选择标准。这个主次就分清楚了。有了道,你做什么都不误;你有了情,有了物欲,你不但做不了,还受伤害。因为那些东西都是纠缠人的,只要你入进去,必被其缠身,必让其烦恼,也活不自在。结果忙了半天,身体都被搞得不行了,其实就是被它束缚,被它粘连了。严格意义上讲,每个人身体的病都是心性里面的障碍,它的反应。

小疑小得,大疑大得。大得就是你得到了。参话头本身我们是参的是大疑。因为是大,所以得到答案的时间慢。有可能是十几年,有可能是几十年,也可能是当下。谁也不能去猜测什么时候有得,得叫悟。你只能决定你的方法是正确的,得是自动的。要是为了得不断去追寻,那已经离开了话头,永远不得悟。只掌握你的话头能够抓得住,悟不悟是它的事儿,不是你想不想的事儿。我们人生有时想偏了,总想要悟,其时越悟就是有心了,有心就是你进入有为了,就是有所得。佛说:我以无所得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如果他有所得故,就不能得正知正觉。如果你想有所得的心去猜测,怎么能得到呢?

中国人与“三”字是有缘的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上说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古代先贤认为,天有三宝。即日、月、星;人也有三宝,即精、气、神;数理上有三才,即天、地、人。与三有关的成语就更多了,而且无不具有“份量”,比如三纲五常、三足鼎立、三皇五帝、三人为众等等。

禅宗与“三”也有缘,禅师将参悟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,第一境界是“落叶满空山,何处寻行迹”,是指苦苦寻求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形。第二境界是“空山无人,水流花开”,是指已经破除法执我执,似悟道而尚未悟道的情形。第三境界是“万古长空,一朝风月”,是指在瞬间得到永恒,无拘无束。

苏东坡则用三首七绝来注明“未参禅前”、“参禅时”与“参禅悟道后”的心得。

未参禅前的境界是:
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;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