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s:感谢报春鸟书友打赏。
昨日李广还在头疼唐港守亦或是放弃,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,就敢大言不惭了呢?这变化的确够大。
袁总理虽然不在马达加斯加,但是在昨日傍晚时电报联络上了。李广下午睡醒,看的文件主要就是袁教授的电文。袁总理有两条看法直接影响了李广的决断。
第一条,袁教授认为,美国人限制海抗军的原因很多,但是有一条或许很重要。也很令李广有些脸红,那就是,李广在中途岛打的太卖力了。一下子干掉了日军五艘航母,现在美国人有点看不上海抗军的力量了。李广脸红的原因很明显,为了帮美国人,竟然战沉了海抗军唯一的航母。以至于目前在锡兰海域作战,海军缩手缩脚。
美国人的对外援助标准,应该说很核心的一点是-看你有用没用。
在美国人眼中,海抗军现在用场不大。在英国人眼中,大英帝国都没有能够打赢日本海军,海抗军现在又没有航母,当然是更加不行了。但是,在苏联人眼中,海抗军可是救世主。
袁晔教授认为:守住了唐港,自然是海抗军不可小觑。守不住,更加能说明援助海抗军至关重要。丢了唐港,锡兰就将会被日军全面控制,那么日军就相当于在整个印度洋扎下一颗钉子,将会威胁苏联,英国,中国的外援通道。
这逻辑,李广怎么听,怎么别扭。不过经过李广仔细一想,道理还真的如此。
锡兰对谁最重要?首先就是英国,其次才是苏联和中国。而海抗军即便是撤出锡兰,最多损失一些基础建设和投资。虽然也肉疼,但是不伤根本。
那么中国的外援物资该怎么解决呢?袁教授早就当仁不让的从美国人手中接下了这个任务。只需要美国人把货物运输到马达加斯加的海参崴,以后将会由海抗军负责承担运送到加尔各答的任务。
这既是海抗军对中国抗战的责任,对海抗军本身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美国援助中国的物资,每个月不过万吨,对于海抗军来说,完成这样的任务虽然困难,但是却不是不可能的事情。且不说,日军没有完全控制锡兰,即便是完全控制。海抗军也有相当把握做到这一点。
有这样的自信,不是李广狂妄,而是有相当把握的。
第一日军没有完全控制锡兰以前,海军要时刻防备海抗军的偷袭,不可能分散兵力在茫茫大海上拦截。
第二。孟加拉湾足足一千五百多公里宽,日军舰队就是全力封锁也不容易的。海抗军有五六艘高速商船。行动迅速。只要侦察工作做到位,突破封锁线相对容易。当然了运输代价肯定很高。
第三,日军即便是完全控制了锡兰,那么日本海军一举一动反倒会更加清晰的落入海抗军眼中。海抗军在锡兰经营这么长时间,眼线布置的也不少的。更加便于运输时机的把握。
经过这样的分析,海唐国的用途就开始体现。美国人不重视。英国和苏联肯定会重视。这不?苏联人已经找上门来了。
袁总理对李广的提醒,还有一条。那就是,他判断日军在锡兰打不起长期战争。日本的经济不允许日军那么做。
要知道,袁教授一直是管民政。管经济,管外交的。对于战争经济的压力,他理解的比李广还要深刻。尤其是李广把六千万美金一股脑的交给了袁教授管理,还给出了任务之后,袁教授压力还是非常大的。俗话说,在其位,谋其政。李广把经济一摊全部交给了袁教授,袁教授的思维模式立刻转变成了经济分析专家。反倒是以前一直坚持国力战胜论的李广思维有了误区。
袁教授以己度人:他认定,日军攻占锡兰,绝对算是孤军深入。这样的仗,小鬼子打不长的。用袁教授的战争经济学分析的结果,仅仅后勤补给这一项,就能拖死小日本。
这一条,对李广来说简直如同拨云见日。两天以来,李广一直在头疼,是否放弃锡兰。
在他的意识中,如果海抗军仅仅凭借鲍刚的部队,是难以击败日军的。既然难以击败,就只好退了。
而袁教授给李广一个提醒,立刻使得李广走出了思维误区。战斗不只是胜利和失败,还有一种现象--僵持。中国国内的战场上不就是这样吗?
李广仔细想来,在锡兰海抗军还是有优势的。
其中最大的优势是,经过两年的经营,唐港算是一个稳固的基地,虽不算进可攻,但是坚守的话,日军并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。
第二,日军的补给周期长。打了一个月仗,小鬼子就不得不回到新加坡补给人员和武器弹药。到目前为止,日军在锡兰竟然没有一架陆军战机,战争机器严重缺零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