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丁茶全名为大叶冬青茶,名为茶,实为药,具有“药”的特点。
据《中华本草》记载,其味苦、甘、寒,功能主治:散风热,清头目,除烦渴。用于头痛、齿痛、目赤、热病烦渴、痢疾。消食化痰,除烦止渴,利二便,去油腻,散肝风,治耳鸣耳聋,活血脉,凉**。肠炎,水火烫伤,耳脓,乳痈初起,风热,齿痛,肝火上炎,头胀目眩,耳鸣等。
苦丁茶的药用效果非常明显,中医认为,它具有散风热、清头目、除烦渴的作用,可用来治疗头痛、牙痛、目赤、热病烦渴、痢疾等。现代药理研究则证明,苦丁茶中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、维生素及锌、锰、铷等微量元素,还具有降血脂、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、增加心肌供血、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,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头晕、头痛、胸闷、乏力、失眠等症状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,因此备受中老年人的青睐。
苦丁茶的泡制方法非常简单,直接用刚烧好沸水冲泡就行。不过冲饮苦丁茶也有几样要点,一是水要开,二是水质要好,最好是矿泉水、泉水或纯净水等优质水。三是选用瓷器或陶器做茶具,味道更佳。四是放的量要少,苦丁茶有量少味浓、耐冲泡的特点。虽然喝茶的浓淡因人而异,难以一概而论。但对于初次接触苦丁茶的人来说,如果以250ml的沸水来泡2-支茶芽,也许就会觉得太苦了。一般而言,一支一芽二~三叶的“椰仙牌”苦丁茶芽通常为0-04g重,以之配000ml的沸水,随泡随饮。对于初饮者而言,也丝毫不会显得味道很淡。即使几个人喝同一壶茶,也不能放大量的苦丁茶来冲泡,而应该一次放一两支,直至喝到其味道变淡后,并嚼食茶芽,效果更佳。五是热饮,尤其对有胃寒疾病都则更是如此,但对于没有胃病的人来说,清凉的苦丁茶水更是甘洌爽口,沁人心脾。
苦丁茶在冲饮时,有单独冲泡和与其他茶叶、药材混合冲泡两种泡法。单纯以苦丁茶冲泡,原汁原味,清甜爽口,也不失为一种享受。而当其与其他茶叶,如乌龙茶、绿茶、龙井、毛尖、花茶等混合冲泡时,则既有这些茶的香味,又有苦丁茶回甘和润喉的优点。苦丁茶在茶叶中素有“茶胆”的名声,即无论什么茶,苦丁茶在味道上都能与之相配,而且拼配苦丁茶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味。一般而言,苦丁茶与其他茶叶相配的比例为:9,最高最好不超过2:,否则,苦丁茶就会把其茶叶的味道盖住。所以,古今岭真一带的百姓泡茶时总喜欢加一两片苦丁茶做调味品,把苦丁茶当作“茶中味精”来使用。
不过,一般喜喝苦丁茶的老茶就还是只喜欢单纯以苦丁茶冲泡,而且一杯茶就要放至少片苦丁茶芽,专门去体味那股纯粹的、浓浓的苦味。刚刚姜成皱眉原因就是因为这种茶量少味浓,泡制方法极其简单,完全表现不出他的茶艺功底。
而且他也很惊讶,以老人的权势地位,居然会喜欢这种相对来说较为低廉的茶叶。
老人抽了抽鼻子,闻到了茶香味,感叹道:“还是这股清香味最喜人!”
一旁的陈伯连忙将茶杯拿起,放到老人嘴边上,老人费力地向前探了探头,嘴唇靠在杯沿处,慢慢地嘬了一口,然后吧嗒吧嗒嘴,“嗯,味如甘泉,回味无穷啊!”
说着,了姜成一眼:“你怎么不喝呀?”
姜成摇了摇头,道:“这茶味道太苦了,我喝不惯。”
“呵呵,喝下去是苦的,可回味就甜了,茶越苦,回味就越甜。”
姜成耸了耸肩,“我更希望茶喝的时候也是苦中带甜,所以我个人最喜欢产自海南的雪茶。”
“可世上的事莫不都是先苦后甜,想要得到多少就要先付出多少,从古自今,凡是莫不都依此理。”老人缓缓说道。
姜成摇摇头,正色道:“我相信‘得到前要先付出’这句话,但我更喜欢一边付出一边收获,这样才更有动力,不至于盲目的付出而致使收支不对等。”
意味深长的了姜成一眼,老人停了停,又喝了几口茶水,忽然说道:“想来你此时心中定是有很多疑问,你的疑问我自会为你一一解答,不过你需要先了解一些事情。”
“什么事情?”
“有关我姜家的一切!”老人缓慢而有力的说道,眼中的散发出别样的光彩。
“哦,愿闻其详。”此次前来,所有人都透着一股子神秘,而这些神秘中最核心的就是关于自己家族的秘密。因此对于自家的辛秘,姜成自是极想知道清楚。
“听说你写了一本有关历史的书,想来也是研究过历史的,那你知道这‘姜’之一姓最早源自何时吗?”老人没有直说,而是先问了姜成一个问题。
姜成想了想,说道:“‘姜’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,相传源自上古炎帝神农氏,因炎帝生于姜水,故以姜为姓。以此为源流,姜姓有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,在《百家姓》中排第2位。不过这只是源流之一,除此之外,姜姓的起源还有三个源流。
这第二个源流是源于桓氏,出自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。桓庭昌是东汉经学大师桓荣的后裔,在唐朝高宗李治上元二年(公元675年)为大司徒,准制改为姜姓,其子孙后代世代称姜姓至今。
这第三个源流是源于各民族变姓。宋朝时期,西南地区有羌族人改汉姓姜姓。今侗族、瑶族、彝族、蒙古族、土家族、保安族、白族、俄罗斯族、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姜姓族人分布,其来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姜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这第四个源流是源于女真族,也就是满族中的姜佳氏,其祖先原为汉族,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,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,世居宁古塔(今黑龙江宁安)、杏山(今辽宁锦州南部)地区,隶属正黄旗满洲。明崇祯十七年(清顺治元年,公元644年),姜佳氏部落随清军入关;清康熙二十六年(公元67年),其族第三世祖姜佳·哈什太、爵瑚图、胡什布三人奉命调驻奉天(今辽宁沈阳),后调丹东凤凰城南老虎洞一带驻防。其后代改取原姓氏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,称姜姓,世代相传至今。”
归功于写了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姜成虽然不是历史通,但很多东西还都懂一些。
“嗯,了解得很详细。那你可知姜姓在历史上有多少名人?”老人又问。
“这……”姜成犯了难,这他还真不太清楚。摊开手,姜成直说道:“我只知道最早有周朝的姜子牙,再后来就是三国的姜维,其他人就不知道。”
“呵呵!”老人笑了,“知道他们就足够了,因为咱们家这一脉就是源自于子牙先祖!”
“啊!”姜成大惊,他姜家的祖先是姜子牙?!他是姜太公的后代?!没搞错吧?!
“很吃惊?”老人问道,见姜成老实的点点头,老人缓缓说道:“你不相信是应该的,毕竟是三千多年前的事,很难确定真伪。不过咱们姜家这一脉源自于子牙先祖是肯定的,因为有家谱为证的!”
姜成撇了撇嘴,心中不以为然。那家谱是最没有公信力的,概因古时人们把出身得甚重,一旦穷人家脱贫致富,必要修家谱,找人帮忙上溯先人,为的就是给自家找一个撑得起门面的先祖。君不见那朱元璋当上皇帝后,为了不让人说自家是“八辈贫农”的事,特意找人修了家谱,把自家先祖的名头按到了南宋大儒朱熹头上。一国之君尚且如此,可见当时民间对出身得有多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