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8书吧

繁体版 简体版
88书吧 >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> 第三百0八章 出鞘(上)

第三百0八章 出鞘(上)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“只是伯颜,朕又要劳烦你了。”

伯颜则毫不迟疑地一躬身。

“大汗所命,臣责无旁贷。”

忽必烈如此的迫不及待,是他清楚的知道,有些事必须要自己来解决,可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而这也正是他驾临草原的另一重要原因。

让他更无法忍耐的是,自赵昰于琼州崛起以来,在他和这个小儿的交锋当中,他屡屡落到下风。或许在此期间如果没有乃颜、海都等人的“干扰”,他可能心理上还能平和些,但当赵昰一而再,再而三的“落井下石”时,他心中的怒火就真的无法抑制了。

他的这种心态,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伯颜。

因为不同于其他人,伯颜并没有被某人的庞大计划所吓倒,相反,在他看来,这个谋划不是不能破解。只要北元集中力量击破襄阳的当面之敌,顺流而下的元军,将直接威胁沿运河前出的宋军后路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除了迅速后撤,根本没有任何其它选择。

事实上,有着当年领军南下经历的伯颜,的确更倾向于从荆襄下手。因为他还认为,如果首先击破了荆襄之敌,再顺流而下灭掉东南宋军,赵昰小儿前些时候所整的热闹,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。

可忽必烈的急、他的无法忍耐,使得伯颜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,而是接受了忽必烈出兵东南的计划。

伯颜知道他的大汗无法容忍赵昰威胁到他的“腹里”,甚至就是他自己,同样无法容忍过去的手下败将现在挑战到家门口,并且他还不能说忽必烈的盘算没有针对性。

因为宋元在荆襄的对峙,于事实上对双方都形成了牵制,在这种情况下,谁在东南之地取胜,谁就会先腾出手来。反过来,失利的一方势必在荆襄地区陷入独木难支的不利境地。

但伯颜是真的没有想到,二次领军南下的他,在灵璧遇到了一个“钉子”。

事实上,无论在宋、在元、还是曾经的大金,灵璧都属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城。所以在忽必烈和伯颜原本的计议中,元军将迅速拿下此地,扫清障碍,越过淮水南下。可恰恰就是这个小城,却“钉”住了元军南下的步伐。

(后世史书对此的记载是:“景炎十六年灵璧之困,北兵虽历时四月有余,未能寸进。”)

对所有参与过灵璧之战的元军将领来说,灵璧城防给他们最深的印象,不是它已得到整饬的城墙,而是城外两道既宽且深的护城河,以及密密麻麻散布在地表上的、形如鹿角的凸起障碍物。

在这个时代的攻城战中,攻城方首要的一点便是快速接近城下,如此才能对城上之人形成威胁,并进而打破更重要的城墙防守。

而“狡诈”的对手显然非常了解这点,所以他不仅不惜费力地多挖了一道护城河,尽可能多地设置了障碍,且还将这两道护城的堑壕全都置于自己武器的打击范围之内。

更让元军没有想到的是,在灵璧的周边范围内,所有的百姓全都消失的无影无踪,如此就造成了元军仅仅是填壕,也付出了超出想象的代价。

当时的他们、包括伯颜肯定不知道,后世的史书对此同样有记载:

“(刘)师勇禀宋主,伯颜其人,极为狠毒,每攻城常役百姓为前驱,故常州为其所下,实不可不查也。”

伯颜并不畏惧攻城,就像他当年曾力克刘师勇守卫的常州城。但当灵璧拖住了他大军的脚步,使得己方丧失了南下的突然性,并且攻城还遭受了出乎预料的损失后,他就不能不重新考虑原先的计划了。

这时候,“打援”就成为他的选择。

只要击破援军,无论灵璧是否难以攻下,它终将在围困中陷落。并且围点打援不仅更能发挥蒙古骑兵野战的长处,同样能重创东南的宋军,以后仍可以继续南下。

只不过这样做并不符合忽必烈当初的愿望,所以伯颜的心中有着些许的迟疑。但是,和董士选的对答最终让他定下了决心。

伯颜随后除拟了一道密奏报往了大都,同时向所有将领下达了一个简短的指令:

“筑围,困城。”

攻城方在这时代外围所筑的高垒,既可以阻止守城方弃城逃窜,同时也起到隔绝城内守军与可能到来援军呼应的作用。

伯颜已经在为即将的打援做准备,不过他不知道的是,此时有人正到处找他。

*********

左思右想,最终还是放弃了守城战,不过可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。

抗战后期的衡阳保卫战,是二战期间少有的坚持了四十多天的城市保卫战之一。当时的中国一万七千守军只有少量的火炮,对抗的是拥有重炮的十万日军。双方的力量悬殊之大,可想而知。

日本人在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攻城之后,就再也打不动了。而守军所凭借的,主要就是手榴弹。

所以在书中所处的时代,如果真有手榴弹,只要有顽强意志,守下来并不是多大问题。

二战中最著名的城市保卫战,当属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保卫战,不过衡阳保卫战的可贵之处,是它与前两者相比,完全没有来援。从这个角度说,它略有点遗憾的结局,责任并不在当时的军人,而是上层了,否则必将成为极其经典的战例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